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

快樂的貧窮?


讀過一句:「若然你覺得貧窮的生活依然快樂,你即便痛快地捱窮吧!」言語間不乏嘲諷之意。


覺得貧窮生活可愛,是在中五的那一年。那年到四川窮鄉僻壤考察,但見村童手執田裡的玉蜀黍,大口啃掉,滿臉天真爛漫的笑容;樂在其中之餘,仍不忘把玉蜀黍分給我們。成年人同樣生活優遊,坐在山崗之中面向廣林吹笛。那種簡單生活,那種閒適,那種融洽的人倫關係,令人看眼難忘。

那句說話,令我為之一凜。他們生活幸福,或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城市的存在,又或是無法想像城市是怎樣一回事,故此不曉得貧富二分的概念。

在芬蘭因為銀根緊拙,因而對「貧窮」別有一番體會。為了省錢,數口不精的我每天也要為飲食洗費好好計算,想想如何可以在一歐羅之內可完成一頓晚餐,吃的大都是通粉加芝士。但是想起在香港吃的豬頸肉、蠔餅、羊腩煲再加上一兩杯酒的滋味,真是吊癮得過份。銀根緊拙的生活,不但令我開始明白為何眾志堂的頹飯會受熱捧;那種因比較而來的吊癮感,更令我體會到其實窮並不可愛。

不在「食」的層面而言,窮一樣不可愛。上陶國璋的課,曾聽他引用過唐君毅的一句:「金錢是自尊的基礎。」說得很有道理。人天性好追求名利權勢位,為的是得到他人認同的那份安全感。「自我」一詞聽來悅耳,但是缺少他人認同這一部份,「自我」的意義便會便得模糊,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便是「我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?」「自我」意識模糊,「自尊」亦會無從談起。若然欣兒聽到的盡是說:「你是豬扒。」想她也不會相信自己並不如他人所說那樣差,拿回一點自信。我們身在以「貯」為基調的社會,身份認同很多時與財富累積掛鈎。若然自身財富不足以應付生活基本所需,或是與大多數身邊的人作比擬,那種需要他人接濟的不安自卑感,可會是一種令人不耐的折騰。換句話說,窮不可愛,是因為我們活在城市中,活在比較中。

倘若我們是一些狩獵部落的一員,貧窮便不成問題。那些部落經常易地而居,哪裡有食物,他們便在哪裡落腳。因為常要通處走,每每起行之時,便要將多餘之物盡皆遺棄。因此,他們沒有「貯」的觀念。換言之,正確而言,他們不是沒有貧窮的問題,而我們那一套「貧窮」的觀念根本不存於他們的世界之中。

雖說如此,生在城市中很難說是一種罪過;活在比較亦有好處-文明的演進,正是因為有「比較」的推動。因此,求財不是萬惡;萬惡不萬惡的落差在於如何求財以及求財之後做了什麼。

沒有留言: